你會如何教導一個固執己見、會耍心機的小孩?我沒有答案,但我要告訴你,那个孩子就是我。

          我的父母有兩個兒子,我哥哥和我。母親負責家務和撫養孩子。她用典型中國父母的方式教養哥哥,確保他在學校成績優秀,也要學好鋼琴。母親會坐在他身邊陪他練琴,兩人常常爭吵,但最後哥哥還是會聽話,做一個乖兒子。

          而我呢,總是想找捷徑。當媽媽開始讓我學鋼琴時,我發現樂譜上有標註手指的數字,代表該用哪一根手指彈。我就依靠這些數字來彈。這招一開始很奏效,沒有人發現我的小心機。我進步得很快。但當曲子變難,需要移動手的位置時,我的方法就失效了。這時父母才發現我在偷懶,於是決定讓我停掉鋼琴課。

          至於課業方面,父母一開始把我送到邁阿密最「好」的小學,但這意味著父親每天要開車送我去學校,而且要提前一個多小時到校。於是媽媽就找來數學的乘法和除法練習題讓我做,以免我在學校惹麻煩。我很快就摸清了訣竅:先找所有乘以零和一的題目,再找重複出現的題目,把同樣的答案寫上去。於是每天的一百道乘法題,很快就完成了, 於是我就有大把時間可以玩耍。

         我猜父母後來意識到他們不能用對待哥哥的方式來養育我了。只要我在學校表現不錯,他們就開始給我更多的自主權。上高中時,我和父母達成了一個協議:他們每個月給我50美元的零用錢,而我不會再向他們要任何額外的錢。我會自己負責所有需要:買衣服、和朋友外出、以及支付油費。

          父母在繼續給我自由的同時,也給了我更多責任。媽媽告訴我,她只會每兩週洗一次衣服,如果我想穿已經髒掉的衣服,就得自己動手洗。父母還讓我自己解決放學後回家的問題(學校距離家大約兩英里)。不知怎麼的,我總能找到順路的人載我回家,所以從來沒有真正走回去過。父母也從未問過我是怎麼回家的。

          當我回顧並反思父母養育我的方式時发现,他們一方面給了我自由,同時也給了我責任。但這並不是他們唯一的策略,他們還有另一个策略,就是讓我被良好的榜樣和影響所包圍。

          我的父母是虔誠又忠心的基督徒,他們從不在主日去不去教會這件事上和我妥協。這從來不是討論的話題,而只是我們每個主日必然要做的事。他們也把我送進一所基督教學校,在那裡,我再次被基督徒老師和同學所環繞。

          我父母最終极的策略,是以身作則來教導他們的基督信仰。父親是家中的「門面」,因為他是邁阿密教會的第一位執事/長老,並且非常投入教會的服事。母親則在背後支持父親,負責照顧家庭, 好讓父亲能專心、忠心地服事。比如,他們會每週在家中舉辦查經班,由父親負責教導與帶領,而母親則為一百多位中國學生預備晚餐。

          母親一向是安靜的人,但她身為基督徒的榜樣卻無處不在。如果我早起,就會看到母親在灵修,讀經、禱告。她的聖經讀到封皮和裝訂都快散開了。她在奉獻上也十分殷勤,會在索引卡上記下每一張奉獻支票,不論是給教會還是支持宣教士的,確保他們至少奉獻了收入的十分之一。

          因此,在這麼多美好的榜樣和引導之下,你大概會以為,我當然會成為一個基督徒,但事實並非如此。當我上大學時,我想去探索,就偏離了信仰。但不知為何,我心裡總有一個念头,要去尋找教會。是什麼讓我再次去尋求神呢?是父母的影響嗎?是多年上教會的影響嗎?還是基督教學校的影響?我相信都不是。我相信,是母親每天清晨的禱告。她相信神掌權,她需要信靠神會垂聽她的禱告,並保守我留在信仰裡。她不必依靠自己的方法。她活出了我人生中學會的第一段經文《箴言》3:5-7:「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,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;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,他必指引你的路。不要自以為有智慧;要敬畏耶和華,遠離惡事。」母親信靠神。她相信神會保守我走在正直的道路上。雖然她給了我自主权,但她的禱告是把我交託給神,求祂保守我平安,並在信仰中成長。她從不檢查我,也不問我的成績,而是相信我的未來在神的手中。

          隨著年紀漸長,我終於明白,雖然我仍會想用小聰明達到自己的目的,但我需要把未來交在神的手裡。當我把未來交託給祂時,我不僅得著平安,也開始明白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。正如聖詩《轉眼仰望耶穌》所說,當我們專心尋求神時,「世上事必顯為虛空」。如今我的孩子们已經各自獨立並成家,我需要效法母親的榜樣,為他們的未來禱告,因為神最知道什麼才是對他們最好的。